信息中心
|
|||
[樣本]
兼有湖區(qū)、山區(qū)、丘陵區(qū),益陽市地形地貌多樣,導致區(qū)域水情復雜。“水多、水少、水臟”的難題,時時糾纏著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。
如何念好“治水經”?他們的做法是:科學規(guī)劃,一張“藍圖”到底;依靠改革,引來“源頭活水”。
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,深化改革,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管護機制。益陽市的探索,為其他各地提供了可貴的經驗。
[調查]
水情復雜:水多、水少、水臟
從地勢上看,益陽市由南至北梯級傾斜:背靠雪峰觀湖浩,半成山色半成湖。
“地形的復雜,決定了水情的復雜。”春節(jié)前后,記者來到益陽看水利,市水務局副局長侯利平介紹,洞庭湖最深點就在南縣淞澧洪道的馬泗腦(海平面以下3米),益陽地處洞庭湖的“鍋底”;長江三口來水在境內迂回切割,益陽又像一個裝水的“袋子”;湘、資、沅、澧四水匯集過境,益陽也是名副其實的“洪水走廊”。
水多,讓這片土地飽經滄桑。一直以來,益陽是全省防汛壓力最大的地區(qū)之一。如今,雖有三峽大壩攔洪錯峰,湖區(qū)防汛壓力減輕,但資水柘桃區(qū)間(柘溪水庫以下至桃江)依然不可掉以輕心。去年受“天兔”臺風強降雨影響,資水桃江段水位一天跳漲7.42米,9月24日超警戒水位,成為去年全省少數幾個防汛“報警站”之一。
水少,正在上升為主要矛盾。去年7、8月的大旱,益陽南部的廣袤山區(qū)丘陵,苦于無水源,無奈旱情肆虐;而北部湖區(qū)由于渠系淤塞,機埠失修,外湖有水也調不進、用不上,只能望水興嘆。
水臟,已危及湖區(qū)發(fā)展大計。在南縣浪拔湖的啞巴渡,整修一新的溝渠,沒有及時疏浚清理,一年就長滿了草,水質發(fā)黑變臭。農民飲用水靠打井,可井越打越深,原來打20多米深就有水,現在要打100米才有水。
過度抽取地下水,會形成漏斗層;有的地下水,含鐵錳偏高,不能長期飲用。在浪拔湖堤上,當地農民抱怨:身處“水窩子”,想喝口干凈水都不容易。
“水多、水少、水臟”,成為湖區(qū)群眾普遍關心、反映最為強烈的民生問題。
科學規(guī)劃:一張“藍圖”到底
“水情越復雜,水利建設越要講求系統性、協調性,更要科學規(guī)劃。”在2013年度全市水利冬修現場會上,市委書記魏旋君帶頭參加勞動,她再三叮囑水利部門,要尊重規(guī)律,科學治水,不能“頭痛醫(yī)頭、腳痛醫(yī)腳”。
2011年,益陽市人大常委會就審議通過《關于實施水利建設“十大工程”的決定》,明確至2020年完成水利建設“十大工程”,其中堤垸建設、農田水利、抗旱水源應急等工程主要解決“水多、水少”;而城鄉(xiāng)飲水安全、水土保持、河湖生態(tài)修復則著重解決“水臟”。
有了總體規(guī)劃,一年接著一年干。根據規(guī)劃,2013年度的水利建設,全市統籌安排;對“十大工程”的年度施工方案,相關部門、各級反復論證,實現工程配套、跨區(qū)協同,謀求效益最大化。
地處沅江與資陽交接處的長春垸皇家湖,嶄新的泵站剛剛建成。順著引水渠,沅江、資陽兩地的國土整理項目、財政土地治理項目同步推進。去年夏季,這里連旱52天,3萬多畝水稻減產失收。如今泵站建成,土地治理項目配套,群眾積極投勞,30多公里田間渠系疏浚、襯砌到位,項目區(qū)將實現旱能灌、澇能排,旱澇保豐收。
“過去‘九龍治水’,各唱各的調。”市水建辦的同志形象地比喻:水利、國土、財政、發(fā)改、農業(yè)、農辦、扶貧、移民等部門都有水利項目,以前各自立項,互不銜接,一些項目的渠道修得好,電排不配套;或者電排建好了,渠道又不通。
如今一張藍圖總攬,大家合做“一桌菜”。市、縣兩級政府專門成立協調小組,主要領導任組長,所有水利項目在規(guī)劃之內,部門要銜接,資金要整合,確保投資不重復。
創(chuàng)新機制:引來“源頭活水”
“一方面,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,鄉(xiāng)村水利無人管護;另一方面,湖區(qū)水環(huán)境變化,水體呈富營養(yǎng)化趨勢。”市水務局局長王新春稱,難題越多,越要靠機制創(chuàng)新。
資水(柘桃區(qū)間)河道整治、南茅運河生態(tài)圈、沅江五湖連通、大通湖金盆河生態(tài)治理、蘭溪河志溪河兩河治理等工程,既是水利工程,又是生態(tài)工程,老百姓能直接受益。但這些工程,動輒投入上億元,資金缺口大。
破解“錢從哪里來”的難題,市、縣兩級充分發(fā)揮水務投資公司的融資平臺功能,盤活土地儲備、水能開發(fā)、城鄉(xiāng)供水、水利工程代建管理等涉水項目,以存量換增量、以無形資產換有形投入,以未來收益換現實投資,多方融資逾10億元,確保水利重點項目順利推進。
大項目靠融資,小項目靠自籌。去年大旱過后,各地以村為單位,不等不靠早動手,“一事一議”籌集資金,“五小水利”遍地開花。在赫山區(qū)滄水鋪鎮(zhèn)碧云峰村,為修骨干山塘,受益村民人均捐資500元。南縣中魚口鄉(xiāng)四星村動員在外辦廠經商的老板,資助家鄉(xiāng)水利建設,籌集資金22萬元,興辦“名人水利”。
南縣浪拔湖鎮(zhèn)南紅村,渠道兩旁是齊刷刷的林網,溝渠水流見底。村支書嚴若明告訴記者,村里把4120米渠道兩旁的風景線拍賣給八達林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種樹,合作社每年給村里6萬元,全部用于水渠管護。村里的渠道按每米1元的管護費,固定8個村民定期疏浚、除草,村委會每月組織檢查、評比,確保渠道暢通、流水不腐。 渠道、山塘、水庫在保證排灌功能的條件下,拍賣其附屬的種樹、養(yǎng)魚、旅游等功能,這就叫“產權水利”。在桃江、安化,“產權水利”普遍得到推廣,拍賣所得用于水利設施的管護維修,取之于水,用之于水,從機制上破解了農田水利管護難題。(湖南日報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石科圣 曾萬紅) |